12.31.2008

中正哲學轉學考攻略

有一些人最近開始跟我要轉學考的撇步,雖然我只考過一次轉學考而且沒上,但我還是厚著臉皮寫給你們。(這篇文章後半段提到了一些念哲學書的方法,在我把那些關於要怎樣讀哲學、想哲學的文章寫出來之前,不打算轉學的人也可以先湊和著看看)
轉學考很簡單,只要完成下列步驟,暑假之後你就會發現你跟我在同一個到處都是鳳梨的地方上課,而且那時候超熱,除非你來自更南方,否則大概很快就會開始後悔。

  1. 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想轉學
    雖然系上學生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我的文章促進了其他人的不幸,我也不會很開心。在決定轉學以前,請先努力做完周全的考慮。
    我本來計畫寫一些關於念哲學的分析,不過目前只有這一篇︰幹嘛念中正哲學,其餘待續。

  2. 注意你的成績和其它資格
    我記得大一成績太爛不能報考轉學考,不過我不記得這是轉出校/系的規定還是轉入校/系的規定。

  3. 報名
    買簡章(2008/4/8)、報名匯錢(6/4~6/9)。

  4. 找考古題、列書單
    根據我能找到最新的考古題(2005年),你總共要考四科︰英文、國文、哲學概論、邏輯(我不知道後來有沒有修改,如果這資料過期了,請提醒我)。英文和國文我幫不上忙,自己想辦法念。下面分別說明哲學概論和邏輯的應付方式︰

    哲學概論
    根據系網站上找到的轉學考書單,哲學概論的考題可能落在這幾本書裡︰
    • What Does It All Mean?/Thomas Nagel (Oxford,1987)
    • 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Simon Blackbur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John Hosper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
    然而如果你有辦法在考試之前讀熟一本哲學原文書,大概也不會需要看攻略了,所以我假設你需要一些中文替代品。Nagel的書有中文本(哲學入門九堂課,究竟),然而這本書內容不太多,為了應付稍深入的題目,你可能會需要一些補充資料,以下依照我建議的閱讀順序排列︰
    1. 一把鑰匙,走進哲學/朱立安.巴吉尼
      這是很好的哲學概論,夠簡單清楚,內容上也比哲學入門九堂課齊全。
    2. 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王文方
      用來補齊前一本缺乏的那些形上學討論。
    3. 哲學家的工具箱/朱立安.巴吉尼
      基本概念的介紹,也可以在讀其它書的時候參照著使用。
    如果今年的出題方向和深度跟02、03和05年比起來變動不大,那麼上面這些書大約已經包含足以應付90%哲學概論題目的基本知識了,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下面這些是可以嘗試的選擇,你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或者也可以從這個部落格的哲學標籤裡找看起來有意思的文章來讀)︰
    • 倫理學/林火旺,五南
    • 哲學入門—想想哲學/彭孟堯,洪葉
    • 形上學/王文方,五南
    • (未完待續)

    邏輯
    要考好邏輯,你必須確定自己對十八條規則和CP、IP、UI、UG、EI、EG、QN這些規則在證明上的使用駕輕就熟,這表示你得提早體驗哲學生在符號中掙扎的生命。但幸運的是,因為邏輯教科書通常都會講得比這些多一點,所以通常不需要整本唸完。例如說,如果你找到的是劉福增的邏輯新論,大概只需要唸完關係述詞邏輯,然後在第二十一章前停下來看娘家。
    邏輯書都很厚,不過你會發現,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用文字說明符號的運作方式以及例子的縮排上,所以事實上內容沒那麼多。更重要的是,通常不是每個字都需要讀︰如果夠聰明,你可以只讀符號定義和例子,然後做習題。習題一定要做,除非你相信那個單元裡還沒做的二十幾則習題裡有90%你都會做——通常如果你在裡面隨便抽五題來做,發現都解得很順利,你就可以合理地擁有這樣的信心。然而,如果時間有餘,我會建議多做一些習題培養手感,畢竟規則都會了,臨時因為腦筋轉不過來而失分不是很吐血嗎?(我推甄的時候就是這樣,幹)
    下面是可以考慮的書,讀一本就好,中文的也無所謂,但是你要記得那些專有名詞的英文(哪些專有名詞?詳見考古題)︰
    • Logic and Philosophy: A Modern Introduction/Paul Tidman, Howard Kahane 8th edition or 9th edition
    • 邏輯與哲學/譯:莊文瑞,雙葉
    • 符號邏輯/林正弘,正中書局
    • 符號邏輯/彭孟堯,心理出版社
    • 邏輯新論/譯︰劉福增,心理出版社(p.1~368)

  5. 好好地讀書
    分析哲學介紹性書籍中每個單元的架構大概都是這樣︰
    1. 介紹哲學問題
    2. 介紹被提出來解決這個哲學問題的理論(以及支持這個理論的理由、論證)
    3. 介紹上面這個理論的問題(以及被用來凸顯這些問題的理由和論證)
    4. 介紹第二個提出來解決哲學問題的理論(以及支持這個理論的理由、論證)
    所以基本上只要搞懂一個單元討論的哲學問題、介紹的理論和論證,大概就算是搞懂這個單元了。然而,搞懂並不算是讀完。老王曾經說過,通常他用來思考書中的問題、主張和論證的時間會比唸那本書的時間還多。我現在起碼已經唸了三年哲學,完全同意這種態度。對書裡的東西做反思(這個理論真的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個理論有沒有荒謬的蘊含?這個論證真的能擊倒這個理論嗎?這個論證有沒有奇怪的前提?它健全嗎?它有沒有丐題?是不是循環論證?我怎麼都看這個主張不順眼,我能不能提出好理由讓別人相信這個主張不值得相信?)不但會讓你更容易記住它們,也是必要的哲學訓練。
    對書裡的某個討論有基本的了解和反思之後,把你的獨到想法寫下來(其實不是獨到想法也無所謂,不過我覺得寫自己想出來的東西比較有意思)。如果哲學哲學雞蛋糕裡剛好有相關的文章,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補充在下面,如果沒有,我也鼓勵你在自己的blog發表它們,然後到留言板跟我說一聲。

  6. 對一起考試的人好一點
    中正哲學系轉學考通常會不足額錄取(甚至出現過沒有正取的紀錄),所以你的敵人不是待會要一起進考場的正妹,而是平均60分的最低錄取門檻(安萍說,2009年的門檻是55.4分)。如果你對未來可能成為同學的人熱情體貼一點,就不會像我這樣要跨年了還在教不認識的人考轉學考。

  7. 好好地寫考卷
    我大一時的哲概題目卷,以及過去的轉學考題上,總會出現這段話︰
    『注意︰請不要以為老師或助教知道你心裡想說什麼,也不要預設老師會同情地理解你不合中文文法的句子,更不要預設閱卷老師是個專家,具備許多背景知識(因此你不用說他們應該也知道),若對題目有問題或疑慮,為了避免答非所問,請先說明你對題目的了解之後再作答。答題時,請盡量以自己的話來寫,講究自己論述的條理性、精確性,以及說服力。』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態度,也顯示出老師對於答案卷上的東西的期待︰你要很清楚地讓我們知道你到底想說什麼,這樣我們才知道你懂不懂、懂多少。分析哲學家不喜歡廢話,所以你不需要填充字數,只需要以別人容易看懂的方式,清楚地寫下自己知道的那些東西以及見解。
    如果你對自己的知識沒有信心,應該回頭讀上面提過的書;如果你對自己的文筆和表達能力沒有信心,應該多寫多討論。在不違反站方規則的情況下,ptt西哲版、哲學哲學雞蛋糕、豬格拉底廣場以及其它的哲學部落格(請參考左邊的「街頭巷尾」)都是可以練習哲學寫作的地方,你可以藉由和別人的討論和互動,慢慢練習如何把一個主張表達得更好更清楚。你不需要覺得大學生在高中生論壇發言很彆扭(尤其是還得分享自己的哲學見解),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筆很流暢易懂的話,這樣的能力就是我從大一時管深藍哲學版慢慢磨出來的。你也不需要覺得ptt西哲版很可怕,當每個人都不留情面的時候,你會特別容易知道自己哪裡有待改進。

  8. 相關連結
    2009中正哲學轉學考榜首的心得(安萍) 2011台大哲學轉學考榜首的心得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協助喜歡分析哲學的同學在進入中正哲學系的路上少一點徬徨和坎坷,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回應發問。
計畫考轉學考的同學,可以在下面回應立個誓(記得說明你是哪個暑假要考),這樣有助於促進你用功的意志。
轉載這篇文章請務必附上連結,因為我可能會更新。

Farrell辯護Double Effect Doctrine

前一陣子來系上拜訪的學者,Ohio State University的Daniel M. Farrell教授,在演講中討論了一個為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辯護的方法。

根據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行為的意圖(intentions)是道德衡量的參考因素之一︰如果一個行為是為了要造成某殘忍後果而施行的,行為者就必須為那個後果負起道德責任;然而,如果一個行為造成的殘忍後果只是某些更大的好處的必要之惡,行為者造成惡果這件事就有可能比較容易地被體諒。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預設了我們可以在行為的後果之間做出區分︰在那些被行為者所意圖而產生的結果和那些雖然沒有被行為者意圖但在行為的出現後隨之產生的結果之間,我們可以找到一條明顯界線。要替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辯護,我們至少得做兩件事︰

  1. 證明這樣的界線存在。
  2. 證明這條界線所作出的區分在道德上是有意義的。

 

Farrell利用「指向未來的意圖」來證明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所蘊含的界線真的存在。Farrell說,當我們決定從事一個行為,我們會有一個「指向未來的意圖」(future-directed intentions,我猜,就是那些「我將要去做…」的意圖)。根據Michael Bratman所下的功能論解釋(functionalist account),一個人擁有某個指向未來的意圖去做a,代表這個人擁有一組特別的心理狀態(mental state),而這組心理狀態具有下面這些特徵︰

  1. 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這組心理狀態持續存在,它們遲早會引發a。
  2. 這組心理狀態會使行為者避免重複地思考到底要不要做a,以及避免擁有去做其它實行上和a牴觸的行為的意圖。
  3. 這組心理狀態會使行為者持續地搜尋那些如果他想要達成a就得去做的雜七雜八事情,並且產生意圖去做那些他搜尋到的事情。

Farrell說,(3)使得一個行為中被意圖的結果和沒被意圖的結果之間的界線變得很清楚︰如果s做a是為了達成e,而且s知道a會產生e*這個副結果,那麼,當s獲知其實做a不會達成e,他會改變計畫或者乾脆放棄做a,然而「做a不會達成e*」對s來說則是對行為無影響的消息。套用之前的例子,當Terror Bomeber知道幼稚園早已遷到AD3區,他就不會繼續執行轟炸AD17區的工作,然而,當Stragetic Bomber知道幼童們已經避難,他反而會鬆一口氣。

 

為了說明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所蘊含的界線的確做出了道德上有意義的區分,Farrell引用新康德主義的倫理學原則︰把別人(的生命)當成目的,而非工具。我不是Kantian,所以對這個辯護並不特別有感覺。

 

...

我的想法︰

  1. 我覺得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很合理的原則,搞不懂為什麼會有人反對,因此也搞不懂為什麼要特別替它辯護。
  2. 法洛教授說Kantian是對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最好的辯護,但是康德是義務論者,義務論原則應該沒辦法支持一個考慮意圖的原則。後來跑去問kiki,他說那是新康德主義底下的修正。
  3. 當我第一次碰到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第一個念頭不是新康德主義而是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當我們用好的意圖和壞的意圖來區別行為,不就是在用出自於好的人格和出自於壞的人格來區別行為嗎?(這個關聯讓我想到了一個解決德性倫理學primary concept問題的proposal,下次再談)

葡萄糖、意志力量與最佳約會策略

你知道我很喜歡Scott Adams,那個畫呆伯特的人。剛剛我又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討論葡萄糖含量、意志力量與最佳約會策略。

我想,除了嚇死人的創意和聰明之外,Adams最令人尊敬的一點就是他不會因為一個有趣的點子有明顯的漏洞就遲疑不把它publish。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有瑕疵的論點從自己嘴裡跑出來,尤其是自己已經知道那瑕疵的時候,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被別人覺得笨。然而,當一個點子真的很有意思,就算行不通不拿來笑一笑也太可惜了吧的時候,若要兼顧面子,我們可能會在公開之後又附註「雖然事實上這是不可行的因為blahblah…」(我就會這樣做)。但是,這樣做就整個遜掉了啊!

Adams就是有本事能一本正經地講完那些有趣又愚蠢的點子,好像他真的相信那個會work一樣,而看得很開心的讀者不會覺得他很笨怎麼連這個都沒想到,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很聰明。

12.30.2008

中學生小論文比賽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一下小論文比賽的網站。這個據說得獎率超過50%的比賽由教育部主辦,每年起碼有兩屆,是高中生增厚備審資料的最佳途徑。

我的天,這些高中生真的在幹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欸。因為得獎作品實在太多了,我只稍微瀏覽最近幾屆的第一名(我靠,每一屆都有幾百個第一名),下面是我的成果︰

淺談心理學
陳同學、陳同學,台中二中

幹,誰說精神分析已經入土了?如果這篇文章代表的是一般高中生的認識,那麼心理學對他們來說除了精神分析之外根本沒有其他東西!

 

夢‧瘋狂‧譫妄  - -  我夢,故我在
江同學、謝同學,曉明女中

既然你們都在結論裡寫了『目前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為什麼還要花一半的篇幅介紹各種解夢方法勒…

 

進化論證據確鑿,無庸置疑?
陳同學,大里高中

這篇討論演化論(讓我們原諒他那正好顯示出自己對演化論的無知的語病)的論文考慮了一些生物學爭議和科學家的說法,最後下結論︰演化論毫無證據。

然而,這篇研究最精彩的地方並不在於它的結論或其它內容,而是引註資料。

 

秘密──吸引力法則的魅力
高同學、陳同學,三重高中

『我們都在同一個「無限的力量」下運作,也被同樣的法則導引著。宇宙的性質是如此地精準,因此我們才能毫無困難的建造太空船,把人類送上了月球,對登陸時間的掌控,能精確到以秒為單位的程度』

『過去擁有這祕密的領導者,為了保持自身的權力不與人分享,於是就讓他人對這祕密保持無知的狀態。人們去工作、做事、然後回家;他們沒有權力,只能繼續做這些繁重的工作。因為這祕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

嘖嘖,除了高中生的想法真的很有意思之外,我也對評審的腦子很感興趣。

 

我知道有人會抱怨說我都不分享一些有營養的東西,好啦我就來分享一些有營養的東西︰

桌墊下的‧秘密
陳同學、羅同學、詹同學,國立斗六高中

『…擁有桌墊者眾多,本次研究以作者所屬班級 113 的同學、老師、家人等共四十五位受訪者去做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桌墊下的秘密與所有人之間的關係。 』

沒錯,她們研究大家如何使用桌墊下面的空間。

 

罰球線投籃最佳出手角度及力道之研究
王同學、邱同學、滕同學,木柵高工

『(受測人員為本次參與論文的同學,投籃前先作熱身才開始投籃測試)』

雖然我不覺得用DV錄影加上連續圖檔分析能捕捉到影響速度真正重要的那些細微差異,但是他們的認真和可愛真的讓我好感動啊…

 

宜蘭縣聯外客運公司服務品質的滿意度調查報告
簡同學,蘇澳海事

是的,在我們只會打打嘴炮抱怨每次回家都要忍受某家客運很爛的服務態度的時候,真正的男子漢已經把研究做出來了!

 

其實我翻閱得獎作品的動機主要是想看看有沒有哲學相關研究,以及寫這些東西的女高中生。不過翻完這些眼睛已經快廢了,如果你找到你覺得我會感興趣的東西,請告訴我。

我覺得真正有實力和guts的高中生應該寫一篇小論文,討論小論文比賽應該如何調整敘獎原則,以阻擋偽科學和那些完全沒道理的東西。

誰要來當我同學?

知道我為什麼要念中正哲學之後,有人想來當我同學嗎?本系開始招生啦!

課程

本系課程以分析哲學為主,詳見96年研究所課程(含大綱)96年大學部課程(含大綱)97年下學期研究所課程97年下學期大學部課程

專任師資

  • 石元康 教授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博士
    倫理學、社會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現代性問題
  • 謝世民 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法律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倫理學
  • 陳瑞麟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
    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科技與社會
  • 許 漢 副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
    政治哲學、倫理學
  • 吳秀瑾 副教授 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
    當代歐陸思想、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
  • 鄭凱元 副教授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維根斯坦哲學
  • 王一奇 副教授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包含形式語意學及自然語言語意學)、知識論、哲學邏輯
  • 蔡行健 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邏輯、後設邏輯、邏輯哲學、集合論
  • 侯維之 助理教授 澳洲雪梨大學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Deflationism、蒯因哲學
  • 張忠宏 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
    道家、後設倫理學
  • 金凱文 助理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哲學博士
    心靈哲學

碩士班招生(詳盡事宜以招生簡章為主)

報名日期:98年2月12日至2月17日

報考資格:

  • 一般生:國內外大學校院應屆畢業或已畢業得有學士學位者,或具有同等學力報考資格者。
  • 在職生:各級中小學教師或從事與本系性質相關工作之服務年資累計滿二年以上之現職人員。

考試內容:

  1. 初試:初階邏輯 20%、英文 30%
  2. 複試:口試 50%

博士班招生(詳盡事宜以招生簡章為主)

報名日期:98年4月30日至5月5日

報考資格:國內外大學校院應屆畢業、已畢業得有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歷報考資格者。

考試內容:以本校招生簡章為主

詳細訊息

中正大學哲學系

62102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大學路168號

電話:(05) 2720411轉21401

系網站招生資訊碩士簡章發售碩士簡章pdf(不含報名表)

12.29.2008

幹嘛念中正哲學

最近有一些人開始問我中正哲學轉學考要怎麼準備,我想,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談談一個人活得好好的幹嘛來念中正哲學。(這只是我雞婆的習慣。想要知道怎麼準備考試的人別擔心,我過兩天還是會把攻略烤出來的)Update︰烤出來了

我幹嘛念中正哲學?幹嘛不念台大,還是政大,或者清華的人文社會班?實務上的理由很簡單,考不上。(雖然當時我曾經因為學測不小心考到57而以為自己將成為宜中歷史裡第一個上台大或政大的後段班學生然後在下屆學弟妹新生訓練的時候被邀請上台發表一篇充斥髒話的經驗分享,但最後還是以連第一階段都沒過的結尾收場。雖然我曾經苦讀很久之後出現在台大哲學系轉學考場裡,還把富奸的最高成就靈異E接觸帶在身上求考運,但最後還是以眼看著同班同學考上的結尾收場)

然而,雖然這是我在民雄這個白天很熱早晚很冷的鬼地方待上4年的原因,卻不是我在碩甄時只報了中正一家,以及推薦你們在中正哲學念學士班的理由。


為什麼要念中正哲學?因為中正哲學和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是國內唯二專攻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的系所,而我相信,1.在現在的哲學市場裡,分析哲學是最能夠協助初學者養成清晰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的產品,簡單說,它讓你變得更聰明,而且2.陽明心哲所沒開大學部。

分析哲學的傳統是精準、直接與簡單。在思考上,我們講求概念的清楚與邏輯的有效;在理解上,我們相信哲學家的想法和論證比他的生平背景還重要;在表達上,我們完全不鼓勵拐彎抹角的修辭和隱喻。我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行文風格和,例如說,這個這個以及其它那些其實你搞不太清楚它到底是哲學還是文學的東西之間的差別,體會到這種區分。(而且我希望這種區別正好是你們喜歡這裡的原因之一)

這種風格很辛苦,我們必須小心地使用每一個概念和定義,維持語句之間的蘊含關係不含糊。這種風格一點也不浪漫,不能用那些隱喻帥氣地讓人會心一笑,在我們平凡的字詞堆砌並穿插那些殺風景的x是p iff x是q之下,沒有人會起碼覺得你乍看之下很有深度。這種風格在情場不會順遂,因為它使你不僅是個宅男,還是個講話很無聊的宅男。


然而,這樣的風格對於有心建立清晰思維的學生來說,很友善。精準的邏輯和概念訓練有助於清楚的思考;簡單不拖泥帶水的風格讓學生不需要浪費時間在「要了解一個人的想法,你得先了解他的成長過程」這類奇怪傳統上;平實的表達使我們沒辦法在任何地方用含糊的修辭混過去,逼迫我們赤裸裸地面對並檢視自己論證裡的漏洞。這樣的訓練只有分析哲學能提供,在傳統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底下是看不到的。

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裡一定有值得理解的想法,然而,在晦澀的表達風格下,它們對學生來說,大概就如同Daniel Dennett在評論那些誤觸歐陸傳統陷阱科學家時所說的︰「是潭太深太黑的水,他們根本游不過去*1」(如果「遊得過去」指的是起碼可以看懂它們在講些什麼,那麼,顯然連他們連自己的期刊編輯都淹死了

如果你特別喜歡我的表達風格,那麼你大概也會特別喜歡分析哲學。如果你覺得尼采、梅洛龐蒂、老莊的文本也有其吸引力,安全起見,我依然建議你在分析哲學傳統下培養基本的思維能力。

...

註釋

  1. 「…but they aspired to be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which led them into some deeper, darker waters than they knew how to swin in.」Dennett在《The Third Culture》的Introduction裡寫的,在原文版的p.23。《The Third Culture》是John Brockman主編的科普散文集,邀請當代二十幾位生物學家、認知與語言學家撰寫文章介紹他們最重要的想法以及對於檯面上最新爭論的回應。天下有幫這本書出中文版,就叫做《第三種文化》,我非常推薦。

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招生說明會

這種鬼時間是要我怎麼去勒...
98學年度招生說明會

日期:12/30 (二) 下午2:00-4:00
地點:台灣大學哲學系一樓會議室

另外附上考試資訊
報名日期:2009年1月7-14日
筆試日期:2009年3月7日下午1:30-5:20
考試科目:1. 邏輯 2. 心靈哲學
(初試合格名單於3月19日公布)
口試日期:2009年3月28日-4月1日
放榜日期:2009年4月10日
招生簡章系所網站所學會blog

反串的飛七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by Tecumseh FitchMP3

Brothers and sisters, let us sing!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I know creation’s true.
I believe that God above created me and you.
So praise his name for what He’s done And give credit where it’s d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I did not crawl up from a swamp or swing down from a tree.
My ancestor is Adam and not a chimpanzee.(音效:黑猩猩的叫聲)
God created everything in six days, it was tr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From Revelations back to Genesis, God gave it to us straight.
Bible’s not a story we just interpret-ate.
Well they say that man evolved in Africa and migrated a little away.
Walked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into the USA.
How all the Serengeti I have never had a glance.
My people all are from Texas and did not resemble chimps.

So that’s why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I know creation’s true.
I believe that God above created me and you.
So praise his name for what he’s done, and give credit where it’s d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That’s right.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Amen!

Praise the Lord!

Halleluja!

兄弟和姊妹,讓我們唱

我不相信演化
我知道萬物是神創
我相信那是上帝他創造了你和我

所以我讚美他的名
榮耀他的行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我沒爬過沼澤也沒盪過樹藤

我的祖先是亞當不是隻黑猩猩

上帝只花六天造了世界,這是真的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不管啟示錄還是創世紀,都來自於上帝

聖經不是捏造的故事
他們說人出生在非洲然後搬家一小段

度過白令海峽進到USA

但我根本沒看過塞倫蓋提大草原

我的朋友來自德州而且不像黑猩猩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相信演化
我知道萬物是神創
我相信那是上帝他創造了你和我

所以我讚美他的名
榮耀他的行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沒錯,希望你和我一樣

阿門

榮耀上帝

哈雷路亞

via 彈塗魚之舞

12.26.2008

神經科學與倫理系列活動

ELSI主辦的一系列演講和研討會,資料轉載自國科會︰

(一) 專題演講:
講題:物質世界能有意義嗎?
The Really Hard Problem: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時間: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晚上7:00至9:00
地點:元大講堂(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六樓)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台灣ELSI研究中心


(二) 專題演講:
講題:道德的模組:從孟子到達爾文
What does modularity of morals have to do with ethics?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時間: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下午2:30至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台灣ELSI研究中心


(三) 學生與大師面對面:
參與學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Professor Patricia Churchland, Professor Neil Levy
時間:2009年1月5日下午3:00 至5: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議室(政大校門右側)
主辦單位:台灣ELSI研究中心


(四) 學術工作坊
講題:Neuroscience and Ethic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rain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Professor Patricia Churchland, Professor Neil Levy
主持人:曾志朗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暨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時間:2009年1月6日下午2:30至6:00
地點:國家科學委員會一樓簡報室(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06號)
主辦單位:台灣ELSI研究中心
報名網址:http://elsi.nccu.edu.tw/2009/register/index.php

 

來訪學者簡介︰

  • Owen Flanagan
    杜克大學哲學與神經生物學講座教授(James B. Duke Chair,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Duke University, Joint appointm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Neurobiology and Psychology; Author of The Really Hard Problem: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 MIT Press, 2007)。
  • Patricia Churchland
    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委員、加州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Member of US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 UC Presidential Chair in Philosophy;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Fellow Genius Award)。
  • Neil Levy
    牛津大學神經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Director, Oxford Centre for Neuroethic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Centre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Public Ethic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Journal of Neuroethics, Main Editor; Author of Neuroethics: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25.2008

甘蔗蟾蜍!

記得之前提到過的可愛的甘蔗蟾蜍嗎?我剛剛發現了真實世界中的巨大版本︰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規範倫理學的任務是找出一些道德判準,讓我們可以依據它們來對行為在道德上的好壞做出符合一般道德直覺的判斷。傳統的規範理論通常將善惡的判準放在行為的外在條件上,例如一些傳統的義務論(deontology)主張行為的好壞取決於行為本身具有的性質,而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則認為行為的後果才是評價行為的正確判準。然而,這些理論在一些地方會一起吃癟,例如這裡︰

Terror Bomber受命在AD17區投下炸彈,目的是為了摧毀納粹軍工廠旁邊的幼稚園以及裡面的五十幾個小孩,讓敵軍知道我方贏得戰爭的決心。

Strategic Bomber受命在AD17區投下炸彈,目的是為了摧毀納粹軍工廠,這是阻止德軍在下個月將裝配完成的高破壞性新型飛彈投入戰場的唯一辦法。然而,Strategic Bomber在出任務前無意間得知這次的轟炸將不可避免地波及AD17區裡的幼稚園及五十餘位孩童,而任務的機密性也否決了任何事先通訊讓孩子們避難的可能性。然而,雖然Strategic Bomber覺得這工作真的是喪盡天良,但是想到德軍的新型武器將造成的數百倍傷亡,他還是咬著牙完成任務。

雖然Terror Bomber和Strategic Bomber的行為和結果都一模一樣,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比起前者,後者的行為比較不邪惡。換一個比較哲學的說法,Strategic Bomber的行為比Terror Bomber的行為容易受到道德上的證成(morally justify)。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一個直接的回答是,雖然Terror Bomber和Strategic Bomber幹了一樣的事情並導致了一樣的殘忍後果,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是基於不同的意圖(intention)︰Terror Bomber想要殺小孩,而Strategic Bomber只是想要炸掉工廠裡裝到一半的飛彈。

哲學上,我們有一個原則用來捕捉這樣的直覺︰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中文可能會翻成「雙重效果論」、「倫理雙果原則」、「雙果律」。不同的哲學家對於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可能會有不完全一樣的描述,但是基本的想法都相同︰行為的意圖會影響行為的道德評價。

(我猜,之所以把它叫做「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想要強調,當我們在做道德評價時,要把行為的後果(effect)分成兩種︰行為者有意圖達成的以及行為者沒有意圖要去達成的。)

顯而易見,如果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真的,傳統義務論、結果論以及其它大大小小在做道德判斷時沒考慮意圖的理論都會是錯的。

12.24.2008

上帝入侵數學

唔,之前常見的廣告是宗教可以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然而,現在有人開始主張宗教可以解釋數學啦。

Carter的思路︰

『A belief is a religious belief, says Clouser, provided that (1) It is a belief in something(s) or other as divine, or (2) It is a belief concerning how humans come to stand in relation to the divine. The divine, according to Clouser, is whatever is "just there." He contends that self-existence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divinity, so that the control of theories by a belief about what is self-existent is the same as control by a divinity belief and thus amounts to religious control of all theories.』

根據Clouser,如果一個信念的內容是相信某個東西具有神性(divine),這個信念就是宗教的;如果一個信念是關於某個自存的(self-existence不依賴其它東西而存在)的東西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在相信某個東西具有神性。

接下來他指出化約解釋的限制︰

『Whether we refer to it as being self-existent, uncaused, radically independent, etc., it is the point beyond which nothing else can be reduced. Unless we posit an infinite regress of dependent existences, we must ultimately arrive at an entity that fits the criteria for the divine.』

當我們做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我們通常是用比較基本的現象來解釋比較不基本的現象,或者用作為原因的事件來解釋作為結果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把不基本的現象化約到基本的現象把結果化約到「原因+自然定律」。顯而易見,除非我們願意在某個地方停下來︰「好,就是這樣了,這現象(這件事情)是自存的,它是最基本的且沒有原因」否則我們就得繼續死命地生產解釋,永遠領不到便當。

既然所有的化約解釋都必須在某個自存的東西前面停下來,而這個自存的東西,根據Clouser,就是具有神性的東西,那麼具有神性的東西就是所有依循化約主義來做科學的人的殊途同歸之處。

因此,不管用什麼東西來解釋1+1的意思,只要我們的解釋最終上溯到一個自存的存在(例如柏拉圖主義的數學實體)或者自存的定律,我們就免不了承認某個東西具有神性,我們就具有宗教信念。反過來說,如果不具有任何宗教信念,我們就沒辦法做出對於數學(或者其他任何科學)的最終解釋。換句話說,宗教信念是所有化約論科學和哲學的衣食父母。

Carter的論證讓我想到前一陣子Allen的主張

根據不完備性定理,有一些真理沒辦法被證明,我們只能承認它們存在,而它們就是上帝(或者上帝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只能承認上帝存在。

兩個論證有同樣怪異的地方︰我們承認某些真理無法依靠邏輯系統證明,就如同我們相信我們所青睞的化約解釋一定得在某個地方打住,然而,就如同我們一點也不覺得這些沒法被證明的真理跟上帝有什麼關係,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為了讓解釋停下來而預設的那些自存的東西就是上帝或他的一部分。

12.23.2008

AiG建議神創論者不應使用的論述

來自novus log,下面摘錄一小段,剩下的請自助

『Answers in Genesis網站列出了幾條「神創論者不應使用的主張」 …
AiG是年輕地球創造論的組織,簡單的說就是那群排上斥天文、下斥地理,獨排眾議堅信地球只有六千至一萬年的人。不過算AiG還有點自知之明,至少知道有些很久以前就被踢爆的東西不該再用…』

本年度的聖誕禮物們

今年的主題是︰大腦,以及魚和熊和貓的恩怨情仇。

scatandmicrowavebrain 

知道那隻貓是誰嗎?牠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貓之一哦。旁邊本來想畫電視腦,可是畫出來比較像微波腦。

bearandcat

吃了貓的熊。

pbird

小孫的企鵝。

bear

正要去吃貓的熊。

bearandfish

帶熊回家的魚。

cat

吃了魚的貓。

12.22.2008

跨年人客滿意度調查

我做了問卷調查啦,看到的請填一下。

(不用真的等到跨年啦,阿條你怎麼這麼可愛)

update20090109︰問卷已經成功地投胎轉世,謝謝花時間填寫的各位。

12.21.2008

聖誕老人打電話來了

i am santa nick

好可愛的服務,輸入你的email和他的電話,聖誕老人會幫害羞的你打電話問他喜歡什麼禮物。

12.20.2008

科學的限制

edge of science2

cartoon via JesusandMo

 

科學的限制的確在於不能亂掰,然而就算如此,在任何極端的戲謔的意義上,我也不覺得宗教解釋比起科學解釋多佔了一丁點便宜。

我主張︰

如果科學方法沒辦法解決某個問題,那麼要嘛這個問題不存在,要嘛這個問題也沒辦法被宗教解決。

在下面列出在這個議題裡可能成為戰場的問題,也歡迎補充︰

上帝啊為什麼F=ma?

有人說,科學用物理定律來解釋自然,但科學沒辦法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物理定律存在,而上帝是物理定律的來源,所以宗教至少解釋了一件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

這樣的想法是建立在簡單的概念錯誤上。

科學要求的解釋是科學解釋,科學解釋的要求很高,需要有經驗證據佐證的前置條件和定律。「上帝決定了物理定律」根本不可能符合這樣的門檻,它頂多只能算是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不會是科學解釋。

然而,要對於物理定律的存在做出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根本不需要用到宗教,任何人(包括科學家)隨時隨地的遐想都可以辦到。

因此,對於物理定律的存在,科學解釋沒有人給得出來,而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則大家都能做,宗教在這裡並沒有勝出。



updated 090104︰
我知道我的用詞「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會讓一些人不開心以及讓另一些人相信他們找到了論證漏洞。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允許你們把它解讀成「非科學解釋」,這樣就一點也不冒犯,而且by definition是valid的。

上帝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說,宗教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以宗教至少解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主張,要嘛「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要嘛宗教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並不特別勝出。

 

當我們說「x的存在的意義是y」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一個常見的理解是把意義理解成意義*︰

當x的存在的意義*是y,x是為了達成y而被造出來、被拿來使用或者被實踐的

當x是工具的時候,這種理解很符合直覺︰訂書機的意義*就是訂文件、登山時攀折的樹枝的意義*是打草驚蛇、教育的意義*是讓下一代更聰明有能力。明顯地,意義*存在的必要條件是,x必須被某個有所意圖的創造者造出來、拿來用或者實踐。如果x從頭到尾都不和任何心靈打交道,x沒有意義*。

因此,意義*不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恰當理解。我們期望了解生命的意義,是因為我們期望這樣的了解能讓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有理由做些什麼。然而

  1. 或許我們根本不是被有所意圖的創造者給造出來的,而且
  2. 就算我們是被有所意圖的創造者造出來的,我們是基於什麼意圖而被造出來的,跟我們該做些什麼、有理由做些什麼也毫無關係。當一個正妹在無意間知道自己是人口販子利用基因工程專門為了按摩產業而做出來的,她應該接受自己的生命意義就是讓別人忘卻肉體的疲累嗎?我猜比較正確的想法應該是「對老闆來說,我的存在的意義是做按摩師替他賺錢,然而誰鳥他啊,對我來說,我存在的意義才不是那樣,我根本就不應該也沒有理由整天幫別人按摩」

不過,假想另外一個例子︰

雖然對於自己的身世和老闆的醜惡非常了解,但是少女真的非常熱愛馬殺雞,人客舒服的神情總能帶給她非常巨大的滿足。因此,她以馬遍天下人為職志,完全不在乎老闆每次都要抽七成。

在這個例子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說,(更重要的是,對她自己而言)少女的生命意義的確是藉由按摩為別人帶來幸福。

所以,對於人來說,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內容跟自己被誰如何創造出來無關,而是被自己的價值觀決定。在哲學上,可以有另外一條路來證成這一點︰

  1. 如果我的生命的意義是y,我有理由達成y。(根據常識)
  2. 除非做一件事情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否則我沒有理由做這件事(根據Bernard Williams
  3. 如果我有理由做某件事,這件事的被達成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根據2)
  4. 如果我的生命意義是y,達成y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根據1和3)
  5. 當y的被達成對於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的被滿足毫無幫助,y不是我的生命的意義。(根據4)

生命的意義相對於個人的價值觀的結果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所以不會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全人類共有的生命意義。因此,在我們絞盡腦汁想出兩種「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可能詮釋後,第一種詮釋

全人類共有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犯了預設錯誤,而第二種詮釋

我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的答案則依賴你自己的價值觀和其它內在狀態,換句話說,在這裡宗教幫不上忙。

12.18.2008

變臉

美國完成了第一件全臉移植,把屍體的臉移到毀容婦女臉上。

Bioethics.net討論了一丁點關於臉部移植的倫理議題,包括手術的死亡風險和臉部代表的人格問題。

我還看不出為什麼(我的新酷音輸入法堅持要我輸入ㄇㄜ才給我「麼」…可是它的注音不是ㄇㄛ嗎?)手術的死亡風險會是個重要的議題,所有治療都有風險,這看起來像是個人衡量問題不是嗎?

不過我覺得後一個問題滿有意思的︰

『…We identify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by our faces. We fall in love with faces. We know much about mood, emotions, and state of mind by simply looking at faces. Some may have no issue giving their liver, corneas, bones, heart or lungs to help others, but the face is simply a different matter.

Should we allow each person to set their limits on what can be taken from their body after death? Facial transplants are the cutting edge of a wave of new forms of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hand and limb transplants, ovarian transplants, uterine transplants and testicular transplants.』

既然有人在鼓吹大家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同意卡,我猜現在的倫理風氣應該會同意,在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之前,道德上我們不應該隨便拿他的身體部份來用,就算他自己再也用不到了。不過,當事態緊急,我們依然允許自己做出一些道德上不大好的事情來救人。然而,在原來的議題上重要的是,比起腎、肝、心臟、手,我們是否有較強的理由來支持說,臉孔這個器官的移植更需要獲得捐贈人的首肯?

我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現實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因為不同於心臟或肝腎,臉孔移植通常不是為了救命,而且著眼於整形手術的發達,可取代性比較高。

另外,比起其它器官,臉孔在黑市販賣這個點子恐怖多了,應該可以寫出不錯的重口味故事。

12.17.2008

我不是哲學怪胎,我為什麼要學哲學?

我不是哲學怪胎,我不關心「殺人是錯的」到底是在表達情緒還是陳述事實,我不打算一輩子和論證及思想實驗相處(更不用談公理和證明了,我靠),我一點也不希望自己是因為提出了某個「知識的傳統解釋」的反例而聲名大噪,那麼,我為什麼要學哲學?

因為哲學可以教給你︰

  1. How to read critically (i.e., a book, magazine article, newspaper, P&L statement, web traffic report, etc.).
  2. How to write well. (this could be an email, letter, report, blog, or living will).
  3. How to debate and speak in front of large audiences.
  4. How to create impromptu arguments and analysis (this may be the number one business skill of all time and I'd hire someone with this skill set versus a Harvard graduate any day).
  5. How to figure out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ethics) and identify with different sorts of people and cultures (this is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workforce, think how different your job is from what you see on Mad Men each week).
  6. How to apply logic to any problem.
  7. How to think strategically or see the "big picture."
  8. How to think about a problem by deconstructing the big picture and looking at the details.

    via Scordo

12.14.2008

色彩判斷者.藍

在他用來against Brink's amoralist argument的例子裡,Michael Smith主張,就算一個盲眼的人可以利用特殊儀器藉由觸覺來分辨自己面前的東西的顏色,他也不會是顏色概念的有能力的使用者,因為他沒有真正的關於色彩的視覺經驗,當他說「x是藍色的」的時候,他的意思是x具有某種特定觸感,而非一般人用「x是藍色的」來表達的,x會帶來某種特定的視覺經驗。*1

我發明了另外一個相似的思想實驗︰色彩判斷者.藍

色彩判斷者.藍(Blue, the color judger)是個很特別的色盲,他只看得到藍色。所有一般人看得到的東西,在Blue眼裡都是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藍色,白色對他來說是很淺很淺的藍色,而當他在夜晚閉上眼,「看」到的則會是很深很深的藍色而非黑色一片。

我們怎麼能確定Blue是把東西看成藍色,而不是其它顏色?因為Blue曾經參加過實驗,結果顯示,不管Blue看到什麼東西,他的腦狀態都不會和那些跟他看到一樣的東西的人一樣,而是和那些看到Blue面前的東西的藍色複製品的人一樣。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讓我們把假設做得更徹底︰當科學家能夠正確地轉移一個人視覺經驗的感質到另一個人腦裡,當我們轉移Blue的任何視覺經驗到任何人腦子裡,接收感質的人都會反應說「所有東西都變成藍的了」,換句話說,看到某個東西的Blue,跟看到同一個東西的藍色複製品的正常人,不僅僅在腦狀態上相同,他們的視覺感也完全一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問類似這樣的問題︰

對於那些我們常用的顏色概念,Blue是否算是認識它們?

大概不會有爭議的是,Blue不算是認識「紅色」、「黑色」、「黃色」等概念,因為他根本沒有經驗過那些顏色,也沒辦法對於哪些東西擁有那些顏色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Blue算不算是認識「藍色」這個概念?我猜在這裡會有兩種分歧的直覺︰

  1. Blue認識藍色,因為他看過啊,他知道「看到一個東西是藍色的」是怎樣的一回事。當一個人不管你碰他哪裡都喊痛(而這些抱怨的可信度受到腦部掃描結果的支持),我們並不會覺得他不知道什麼是痛—他只是一個對痛非常敏感的人而已。
  2. Blue不認識藍色,因為根據他的判斷,所有東西都是藍色,而這不是事實。如果一個人主張所有的動物都是牛,我們根本就不會認為他真的知道牛是什麼,不是嗎?

這兩種直覺之中有哪一邊比較有道理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如果兩邊不分勝負,那麼這種持平的直覺在我們對顏色的了解上有什麼樣的蘊含?

我想到的是,這兩種直覺似乎分別支持關於顏色的兩種形上學立場︰objectivism和subjectivism(Jubien, 1997),如果你是系上大二的學弟妹,可以回去翻翻課本,或許有些幫助。

 

Reference

  1. Smith, Michael. 1995. The Moral Problem.
  2. Jubien, Michael. 1997.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pp.94-98.

12.13.2008

Chalmers:意識尚未推翻演化論

David Chalmers(一個我很喜歡的澳洲長髮哲學家大叔,有些人可能記得,他曾用two dimensional semantics殭屍論證辯護)對前幾天NewScientist的comment︰就算意識狀態無法被物理論化約,它也不算是演化論的罩門。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意識狀態是演化論的罩門?我猜應該是這樣︰

  1. 意識是精細巧妙的東西,它何以存在需要解釋。(前提)
  2. 意識不是物理實體。(根據可能為真的心物二元論
  3. 如果x不是物理實體,x的存在沒辦法藉由演化解釋。(前提)
  4. 意識的存在沒辦法藉由演化解釋。(根據2和3)

Chalmers說這些人的錯誤很明顯,3不為真︰

『Even if materialism is rejected, there is still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such a dependence, via laws of nature that connect physical processes and consciousness.  But if so, there is no problem at all with the idea that evolution can select certain physical states, which yield certain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via Chalmers’ blog

就算物質主義(物理論)不為真,我們依然有好理由相信腦狀態的變化和意識狀態的變化之間有某種定律式的連結(不然為什麼我們能用意志的力量指揮身體?不然為什麼被巴頭會痛?),而只要這樣的連結存在,天擇就能夠藉由篩選物理結構來形塑後代的心靈。

 

初步上,我想,Chalmers只是把問題往後推。

根據Chalmers,因為意識(的變化)和物理(的變化)之間有定律式的連結,只要一個東西是二元的(同時具有物理部份和意識部份),而且他的子孫也都是二元的,他的子孫的意識狀態就可以藉由天擇解釋。然而,這樣的解釋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意識狀態打從一開始會出現。意識狀態是可以不出現的,支持殭屍論證並相信意識不隨附於物理的Chalmers不可能否認這一點。因此,就算Chalmers的論證有道理,演化論依然有沒做完的功課。

12.12.2008

「非物質神經科學」

NewScientist上的一篇文章,討論人類意識的存在作為智慧設計的證據,其中一段談到Discovery Institute支持的「non-material neuroscience」計畫。這項計畫預設兩個立場︰1.心物二元論,以及2.人的意識(心靈)來自於上帝,所以不需要解釋。

Non-material neuroscience的科學家們做了很多的實驗企圖佐證二元論,有趣的是,他們認為下面這個實驗是有效的︰

『Then he had (the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patients use "mindful attention" to actively change their thought processes, and this showed up in the brain scans: patients could alter their patterns of neural firing at will.

From such experiments, Schwartz and others argue that since the mind can change the brain, the mind must b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brain, something non-material.』

這實驗完全沒道理。心靈狀態的變化和腦狀態的變化伴隨出現,只代表它們的變化有相關性,沒辦法用來支持二元論,因為就算物理論為真,我們也有可能觀察到這樣的相關性。

12.07.2008

同性戀的先天可能

homesexual 本週破報的專欄文章︰

『隨著同性戀日益成為社會,乃至政治現象,從來就不乏對同性戀進行生理學考察,也不乏要找出天生使然、天性使然的分子生物學結論,其實都是在做偽科學的努力,很簡單嘛!如果同性戀傾向深藏於遺傳基因,那早早就絕後、絕種了,倘有之,只是隨機突變、存在,決不會如今日所見,繩繩相繼,代有傳人,以致越來越繁盛。

這麼簡單的邏輯卻難以進入愚癡人的腦袋…』

如果同性戀性狀是隱性的,就有可能混入表現出異性戀性狀的基因組遺傳下來。更何況,在不解風情的社會與家族壓力之下,同性戀者不見得不會與異性交配。

「如果一個看似有礙生殖的性質是來自於基因,這個性質何以可能通過天擇?」這種問題總是複雜得讓我們不可能三言兩語就把足以證明自己的對手是做偽科學的愚癡人的論證建立起來。在這議題上,真正單純的只有一個部份,就是那些以為這個議題很單純的傢伙的腦袋。

 

...

 

原文,剛剛才注意到,原來早就被鞭了。

另外,在原文的第三段,作者說明了他要批評的文章的三個錯誤,其中第一個錯誤我實在看不懂,第二個錯誤裡的「胎兒在子宮發育的諸多因素既非天生也非後天」也讓我很困惑,有人看懂趙萬來在說什麼嗎?

哲學家對科學的關懷.工作坊

這個名字真肉麻。另外,雖然有一些我感興趣的演講,不過每場只有半小時實在是讓人還沒去就開始覺得後悔了...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東吳大學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 《林正弘教授學述》
    陳瑞麟(東吳大學暨中正大學合聘教授)
  • 《意識研究與客觀科學》
    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
  • 《邏輯實證論的發展與轉折在台灣》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Hilary Putnam論「桶中腦」》
    Thomas Benda(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文方(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 《從環境倫理看台灣漁業的轉型》
    徐佐銘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
  • 《論Arthur Fine的自然存有學態度》
    王榮麟(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From Causal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A Case Study of Economic Modeling》
    陳思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不可說的在言噤聲:藍騰的反色情論證》
    鄭光明(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
  • 《Zagzebski對德性可靠主義的批判》
    沈享民(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知道如何是知道如此的一種嗎?》
    蔡政宏(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塔斯基與不完備性定理》
    林景銘 (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真假榖倉-------- 知覺知識與證據》
    傅皓政(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詳細資訊報名

12.06.2008

教科書、哲普書

E最近跟我提起他的志向之一︰寫一本內容豐富的分析哲學知識論教科書,適合當作大學部知識論必修的那種。他說,目前的繁體中文圈裡,哲學概論、形上學、和倫理學都有即使不是非常完美至少也差強人意的分析哲學教科書可以用,唯獨知識論還空著。

可以的話我也想寫書,當我夠厲害的時候。不過我不會想寫教科書。

我想,基於明顯的理由,對於國內這些有志於培養一流哲學研究者的系所而言,原文書是必要之惡,所以它們基本上不應該用中文課本。因此,需要中文教科書的人不如想像中多,大概就是哲學通識課學生和對哲學有一點興趣但英文不行的高中生或非哲學生,而對於他們來說,一本教科書和一本好的哲普書,之間的差異其實不會大到哪去。

所以,我猜,現在的市場需要的是好的哲普書,內容清楚有深度(且美編不像三民書局那樣糟糕)的哲普書。

12.01.2008

老師的豪賭

Stephen Finlay主張「what we ought to do」和「what to do」有不一樣的意思*1,Kiki覺得這完全沒道理︰『你們誰能把這個縮減子句在這個脈絡下還原成沒有「ought」的句子,我頭就給你摸兩下!』

 

*1︰Finlay, Stephen. 《Ought and Ends》 p.33.